傳統製造方式,如射出成型,依然是(而且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)大量生產消費性產品的最便宜方式,例如 Pillonel 或 Apple 的 AirPods 保護殼。對於大型製造商來說,這種模式最合理,因為他們的需求與供應數量通常是預先規劃好的。
但對像 Pillonel 這類的小型製造者來說,傳統製程卻會限制他們靈活設計產品的能力。射出成型若要在經濟上可行,往往必須在設計完全定案後才能進行生產,幾乎沒有任何調整或改進的空間。
對於產品「被迫淘汰」這件事早已深有所感的 Pillonel,很清楚自己若投入資金製作模具,幾年後這些模具勢必也會過時——畢竟顧客總會換用新款耳機與保護殼。在消費性產品的世界裡,尤其是身為售後市場的製造商,根本無法賭某個設計或模具的壽命。
「這些模具如果砸了那麼多錢,過幾年也只是變成高級的鎮紙。我不想把錢投在這種地方。」
此外,射出成型本身的製程也對設計有諸多限制,而這正好與 Pillonel 的保護殼設計相衝突——他的設計相當複雜,包含多個不易以傳統方式加工的細節。「裡面有內部空腔、有孔洞,還有雕刻文字。如果我要用射出成型製作那個零件,就不能只用簡單的雙片模具,而是需要加上滑塊等機構的複雜模具,成本會大幅上升。」
還有一個許多新創者與工程師在代工生產時常忽略的陷阱:幽靈班(ghost shifts)。有觀眾在 Pillonel 的影片留言指出,部分海外射出代工廠會偷偷額外生產原本合約外的數量,再私下轉售以賺取額外利潤。
至於聚氨酯(Urethane)翻模——透過矽膠模具灌注液態塑料並固化成型——雖然是一種替代方案,但模具壽命僅約 50 次射出,無法支撐大量生產,因此也不具規模化的潛力。
若改為將 3D 列印內部化,Pillonel 就能完全掌握設計、生產、品管、出貨與售後支援等每一環節,真正成為一人運作的塑膠製造工廠。
FDM、SLA、傳統成型,還是其他選擇?
Pillonel 多年來一直在使用 3D 列印技術,包含熔融堆疊成型(FDM)與光固化列印(SLA),其中 SLA 是使用桌上型的 Form 3+ 印表機完成。他認為每種技術在特定情境下都有其用途,但在這次的產品專案中,他對使用 FDM 或 SLA 來量產仍有所保留,他先以自己熟悉的 FDM 技術進行原型開發,但很快便決定這不適合最終產品。
「我從最便宜的方法開始,就是用線材進行 FDM 列印,但我很快就告訴自己:這樣不行……這樣的列印品質不適合用來販售的消費性產品,缺乏高質感。」Pillonel 表示。
至於使用 Form 3+ 的 SLA 列印,Pillonel 對品質與表面細緻度相對滿意,但對整體工作流程就沒那麼樂觀了。雖然他很喜歡樹脂列印成品在打樣階段的精緻效果,但一想到為了完成大量訂單所需的後處理流程與時間成本,他便認為這不是一個可行的量產解決方案。

Pillonel 需要一種能夠輕鬆應對複雜設計的製造方式,因為他的產品包含雕刻文字、狹窄通道、倒勾結構,以及薄壁等細節。

像這種曲面、有機造型的外觀,對 FDM 3D 列印機來說特別難以處理,因為層紋會顯得格外明顯,影響成品質感。
「SLA 的解析度無庸置疑是最好的。但讓我最終選擇其他方式的原因有幾個。首先是後處理,還有要處理樹脂、化學品,以及清洗液的廢棄問題。然後最大的一點是支撐結構,還有支撐留下的痕跡。如果我要在這種產量下去噴漆和打磨每一個保護殼,那根本沒辦法當個一人塑膠工廠,」Pillonel 說道。
選擇性雷射燒結(SLS)是唯一能夠製造數千個最終產品等級零件的 3D 列印技術。粉末床的自我支撐特性讓列印過程不需要額外支撐結構,而尼龍材料本身的機械性能也確保了保護殼足夠耐用,能應付日常使用中的摔落、彎折、碰撞或擠壓。
此外,粉末床技術還能讓零件在成型粉槽中堆疊列印,因此 Ken 僅需一台列印機,就能每天生產數百個零件。
他唯一的員工:Fuse 1+ 30W
Pillonel 每天早上啟動的列印作業,僅使用約半滿的成型粉槽,確保當天下班前能完成。
他在下班時更換為全滿粉槽,開啟夜間列印,隔天早上即可收成列印完成的零件。
當 Pillonel 決定「聘請」他的唯一員工時,他很清楚:自己那幾台 FDM 和 SLA 列印機,絕對無法應付如潮水般湧入的訂單;而傳統製造方式如射出成型也早就被排除在外。SLS 是唯一的出路——但他需要一套既能生產最終產品等級品質、又不會遙不可及的解決方案。
市面上雖然有不少粉床式 3D 列印機選擇,但幾乎沒有一台是真正適合新創或個人創業者的價格區間。便宜的選項不夠穩定可靠;而像大型 MJF 設備那樣的傳統機型,價格昂貴不說,體積也大得根本塞不進他當作工作室使用的公寓。
儘管 Pillonel 認為 Fuse 系列的價格對於一般嗜好者或個人創業者來說仍算不上「平易近人」,但他知道,這會是最有機會回本、最值得投資的選擇。